在线股票配资助手 还在预订新邮票吗?1981年开办之时,是因为当年供不应求_集邮_邮政_发展
改革开放后,集邮活动全面放开,当时很多邮局都出现了集邮品供给紧缺的情况,为保证集邮者可以买到想要的邮品,1981年,中国邮政总公司决定开办新邮票预订业务和函购业务。
预订销售是一种合同销售形式,一年为一个预订期,在一年内对买卖双方均有一定的约束力,卖方要按预订的品种、数量在规定的期限内保证供给,买方则要按预订的品种、数量在规定的购买期内保证购买,双方在预订期内均不得随意增减预订的品种和数量。
预订户分为个人和集体两种,均发给新票预订证,1981年3月23日,上海邮票分公司开办预订新邮自取业务,以后各省均在全省范围实行了集邮票品预订办法。
展开剩余80%作为集邮品销售的主要方式之一,当时的预订项目包括新发行的邮票、小型张、首日封。之后各省又自行开放了一些认为有能力提供给客户的集邮品预订。
实行新邮预订,一方面可以使邮政主管部门及时了解集邮市场的需求情况,对于制定下一年度邮票发行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。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集邮者购买新发行邮票的需求,不用每次发行都用大量时间排队抢购。
经过多年发展,之后集邮公司推出了年册预订,就是将全年纪特邮票装帧成一册,极大地方便了集邮者购买收藏,在当年也是广受好评的方式。
可本该保障供应的预订,却在后来的执行中出现了部分邮票不能按时、足量供应的现象。
1995年的《古塔》和1996年的《上海浦东》小型张,在邮市疯狂炒作的带动下,预订户持预订卡竟然取不到这些邮票,反而各地集邮市场上,整盒的小全张小型张铺天盖地。
查阅《新中国邮票七十年》中的相关记录,当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个别邮电部门单纯追求经济利益,参与集邮市场炒作导致的结果,由于邮商趁机哄抬价格,引发集邮者和预订户的强烈不满。
1997年4月,邮电部下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集邮业务管理的通知》,明确表示要“解决纪特邮票不能按时、足量供应问题”,加上当时邮票市场牛熊骤变,这类现象才有所缓解。
在当时,许多省已将新邮预订扩展到全年套票、年册、首日封、极限片、邮折、纪念封、外展封等多个品种,这也是时至今日,邮品销售中占比最大的一块。
按照公布的数据,1998年我国纪特邮票的预订户就达到了1500万左右,虽然近些年没有直接公布预订量,但根据赠送给预订户的生肖邮票版式三发行量计算,2025年邮票预订户已不足414万,这还没有考虑一人预订多套的情况。
九十年代,邮票印量曾有过大起大落的经历,盲目且过快地加大印量给邮票市场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,个别邮票公司的违规,更是让市场出现了新邮早产、半成品连体邮资片、打折邮票等怪现象,严重损害了邮政部门的信誉。
1999年1月,全国邮资票品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,这是国家邮政局成立以来第一次专业性会议,会上,原邮资票品管理司司长刘建辉在报告中指出:“邮票的基本属性是邮资凭证,是有价票券,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严肃性。集邮是派生于邮政的社会文化活动,广大集邮爱好者是集邮业务发展的消费群体,邮政部门经营集邮业务的宗旨是为广大集邮者服务”。
从此新邮“按时足量”提供给消费者,成了邮政部门考核邮票发行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。
不过如今新邮预订似乎成为一种限制邮票发展的枷锁,明明邮票发行量不少,可各地邮局的窗口还是常常出现“供不应求”的现象,除了预订,就只有高溢价的商品册可以选择了。
预订在特定的时期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了便捷,可如今邮票已经发挥不出最基本的功能,极少的使用量又让邮票流向了商品册开发和打折行列中,应邮票发展而生的预订,是不是也应该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,有所改变了?
发布于:山西省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