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资通 复杂的贾诩:乱世谋臣的传奇一生(上)_李傕_长安城_董卓
贾诩,字文和配资通,武威姑臧(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)人,生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(公元147年),卒于曹魏文帝黄初四年(公元223年),享年七十七岁。他历经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的乱世,以其超凡的智谋、精准的局势判断力和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,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成为三国时期极具影响力的谋士之一。
早年经历:崭露头角,乱世初显锋芒
贾诩出身于武威郡世族贾氏,家族在当地颇具声望。他的曾祖父贾秀玉曾任东汉武威郡太守,祖父贾衍曾任兖州刺史,父亲贾龚官至轻骑将军。然而,年少时期的贾诩并未因家族背景而备受瞩目,他性格内敛,不事张扬,故而在早期鲜有人赏识。
但汉阳名士阎忠独具慧眼,他发现了贾诩身上潜藏的非凡才华,曾将其与汉初名相张良、陈平相提并论,称贾诩有着与之相似的智谋与韬略。在阎忠的赏识与鼓励下,贾诩逐渐崭露头角。后来,贾诩被举荐为孝廉,入朝担任郎官,正式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。
展开剩余84%然而,贾诩的早期仕途并不顺遂。在担任郎官期间,他未能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,心中抱负难以实现,遂因病辞去官职,踏上了回乡之路。途中,贾诩遭遇了氐族人的叛乱,同行的数十人皆被氐人抓获,生命危在旦夕。在这生死关头,贾诩急中生智,自称是太尉段颎的外孙。段颎曾长期镇守边疆,在西方威名远扬,氐人对其敬畏有加。贾诩正是利用了这一点,成功唬住了氐人。氐人不仅未加害于他,还与他起誓结交,随后将其放走,而同行的其他人则惨遭杀害。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贾诩临危不惧、随机应变的卓越才能,也为他日后在乱世中纵横捭阖奠定了基础。
效力凉州:“文和乱武”,影响历史走向
东汉中平六年(公元189年),汉灵帝驾崩,少帝刘辩即位,何太后临朝称制。大将军何进为铲除宦官势力,征召凉州军阀董卓进京。董卓率领三千凉州兵进入洛阳后,迅速掌控了朝廷大权,废少帝,立献帝,独揽朝政,引发了各地诸侯的强烈不满,纷纷起兵讨伐董卓。
贾诩此时已43岁,仍郁郁不得志,只担任了一个小小的平津都尉。他听闻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屯兵于陕,便前往投奔,被任命为讨虏校尉。初平三年(公元192年),司徒王允与吕布合谋,成功诛杀董卓。董卓死后,其部将李傕、郭汜等人惊慌失措,打算解散队伍,各自逃回故乡。
然而,朝廷并未下达赦免他们的诏书,长安城内更是传言要将董卓带来的凉州人全部杀光。在这危急时刻,贾诩站了出来,他深知若凉州军就此解散,众人必将死无葬身之地。于是,他向李傕、郭汜等人献策:“诸君若弃军单行,则一亭长能束君矣。不如率众而西,所在收兵,以攻长安,为董公报仇。事济,奉国家以正天下;若其不合,走未后也。”李傕、郭汜等人采纳了贾诩的建议,率领凉州军西行,沿途收拢散兵游勇,兵力迅速扩充至十万余人。他们一路攻至长安,与董卓的旧部樊稠、李蒙等人联合,最终攻陷长安,吕布兵败出逃,王允被杀。
此后,李傕、郭汜等人把持朝政,汉献帝沦为傀儡,东汉朝廷陷入了更深的混乱之中。各地州牧、刺史、太守纷纷拥兵自重,割据一方,完全脱离了中央政府的控制。贾诩的这一计策,虽然初衷或许只是为了保全凉州军众人的性命,但却导致了长安的生灵涂炭,东汉王朝的统治秩序彻底崩溃,加速了三国时代的到来,后世将其称为“文和乱武”。这一事件也成为了贾诩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,他开始凭借自己的智谋在乱世中崭露头角,但其名声也因此受到了诸多争议。
## 周旋李郭:乱世周旋,力求明哲保身
李傕、郭汜攻占长安后,为了答谢贾诩的出谋划策之功,欲任命他为左冯翊,并封他为侯。然而,贾诩却坚决推辞,他表示自己的计策只是为了保命,并非什么功劳,不应受此重赏。李傕等人见贾诩推辞封侯,又打算任命他为尚书仆射,贾诩依旧拒绝。他认为尚书仆射是官吏的师长,为天下人所仰望,而自己名望素来不高,难以服众,若担任此职,于国不利。李傕等人无奈,只得改任贾诩为尚书,主管官员选拔任用之事。
在担任尚书期间,贾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,公正选拔人才,为朝廷举荐了许多有识之士,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朝廷的秩序。同时,他也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影响力,尽力保护朝中大臣,避免他们受到李傕、郭汜等人的迫害。例如,兴平二年(公元195年),李傕与郭汜因争权夺利而相互攻杀,局势一片混乱。李傕曾打算劫持汉献帝到自己的军营中,贾诩极力劝阻,称此举不合君臣道义,但李傕并未听从。后来,张绣劝贾诩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,贾诩却表示自己深受国家的恩典,不能在此时弃君而去。
同年六月,镇东将军张济从陕县来到长安劝和,李傕、郭汜暂时达成和解,并许诺以各自的儿子作为人质。但李傕的妻子因疼爱儿子,不愿将其作为人质,导致议和之事陷入僵局。此时,长安城内的羌胡兵马又前来帮助李傕,汉献帝深感忧虑,便派侍中刘艾传话,希望贾诩能为此谋划。贾诩随即邀请羌胡大帅前来饮食,并对他们许以丰厚的封赏,羌胡大帅们大喜过望,纷纷率部离开。李傕势力因此衰弱,不得不与郭汜达成和解。后来,李傕率军在弘农曹阳劫驾,大破汉军,司徒赵温、太常王绛、卫尉周忠等人的去路被阻,李傕欲趁机杀害他们,又是贾诩出面劝阻,称这些都是天子的大臣,将军不应加害,李傕这才作罢。
在李傕、郭汜争权夺利的混乱时期,贾诩身处其中,却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,巧妙地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。他一方面尽力维护朝廷的稳定和大臣的安全,另一方面又避免过度卷入李傕、郭汜的争斗之中,以免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。这种在乱世中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,充分体现了贾诩的智慧和谋略。
辅佐张绣:屡献奇谋,令曹操折戟
随着李傕、郭汜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,长安局势愈发混乱,贾诩深知此地已不可久留。他听说同乡段煨率军驻扎在华阴县,便带着家眷前往投奔。段煨表面上对贾诩热情款待,但内心却忌惮贾诩的才能和威望,担心他会夺取自己的兵权。贾诩敏锐地察觉到了段煨的心思,心中不安。
此时,凉州兵团另一将军张济在攻打穰城时中流矢身亡,其侄子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,驻扎在南阳。贾诩与张绣取得联系后,张绣对贾诩的大名早有耳闻,当即派人暗中迎接贾诩。贾诩决定离开段煨,投奔张绣。有人对此感到不解,问他:“段煨对您不薄,为何要离去呢?”贾诩回答道:“段煨生性多疑,对我已有猜忌之心。我离开后,他定会高兴,也希望我能成为他的外援,因此必定会厚待我的家人。而张绣正缺少谋士,他渴望得到我的辅佐,这样我既能得到张绣的重用,家人也能得到段煨的照顾,岂不是两全其美?”
事实正如贾诩所料,他离开后,张绣对他恭敬有加,言听计从;段煨也确实好生照顾他的家眷。贾诩投奔张绣后,为其出谋划策,积极抵御曹操的进攻。建安二年(公元197年),曹操南征张绣,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,投降曹操。但曹操却因收纳张绣的婶母邹氏,引发张绣的不满。贾诩趁机献计,让张绣突然反叛,曹操猝不及防,大败而归,长子曹昂、侄子曹安民、大将典韦战死。
建安三年(公元198年),曹操再次征讨张绣,双方在穰城对峙。曹操因后方有事,决定撤军。张绣见状,欲亲自率兵追击,贾诩劝阻道:“不可追,追必败。”张绣不听,执意追击,结果果然大败而回。张绣刚回到军营,贾诩又说:“赶快追击,再战必胜。”张绣虽心中疑惑,但还是听从了贾诩的建议,再次率兵追击,这次果然大获全胜。张绣对贾诩的计策既佩服又好奇,问他:“我用精兵追击,您说必败;用败兵追击,您说必胜。这是为何呢?”贾诩解释道:“您虽善于用兵,但与曹操相比仍有差距。曹军撤退时,曹操必定亲自断后,所以追兵必败。而曹操在取胜后,见您不再追击,定会轻装急行,此时用败兵追击反而能取胜。”张绣听后,对贾诩的智谋更加钦佩不已。
在辅佐张绣的过程中,贾诩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,多次为张绣出谋划策配资通,使其在与曹操的对抗中占据上风。他的这些奇谋妙计,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智慧,也让曹操对他刮目相看,为他日后归降曹操埋下了伏笔。
发布于:河南省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